在听力健康领域,助听器是帮助听障人士重返有声世界的重要工具。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,了解助听器的类型、原理以及适配方法十分关键。
耳背式(BTE):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。它形似小巧的收音机,佩戴在耳朵背后,通过导声管与定制的耳模相连,将放大的声音传至耳道。其优势在于功率大,可满足不同程度听力损失需求,电池更换方便,能适配各种年龄段,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听障者。但体积相对较大,对于追求隐蔽性的用户可能不太友好。
耳内式(ITE):定制化程度高,根据佩戴者耳道形状制作,放置在耳道内。相较于耳背式更隐蔽,声音自然,但功率稍小,适合轻、中度听力损失人群。不过,因空间有限,功能集成度可能受限。
耳道式(ITC):比耳内式更小巧,深入耳道佩戴,隐蔽性进一步提升,声音自然度佳,且有较好的声学效果。但由于体积小,电池容量小,续航时间相对较短,且对耳道清洁要求较高。
深耳道式(CIC):几乎完全置于耳道深处,极为隐蔽,佩戴后从正面不易察觉。但因空间极小,功能简单,功率有限,仅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且耳道条件合适者。
二、助听器的工作原理
听力测试:适配助听器的第一步是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。听力师会通过纯音测听、言语测听等多种手段,全面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、类型及言语识别能力等信息。这些详细的数据是后续选择合适助听器的基础。
选择合适类型:依据听力测试结果和患者的个人需求、生活习惯来挑选助听器类型。如重度听障者,优先考虑功率大的耳背式;注重隐蔽性且听力损失程度较轻的年轻用户,耳道式或深耳道式可能更合适。同时,还需考虑佩戴舒适度、操作便捷性等因素。
专业验配调试:助听器并非 “即买即用”,需专业验配师进行调试。验配师根据听力数据,在助听器的编程软件中设置合适的参数,如增益、频率响应等,使助听器输出的声音尽可能贴合患者的听力需求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微调,以达到最佳聆听效果。
适应期调整:佩戴助听器后有一个适应过程。初期,佩戴时间不宜过长,每天可从 1 - 2 小时开始,逐渐增加时长。同时,注意聆听环境从安静到复杂逐步过渡。在适应期内,若出现不适或聆听效果不佳,及时与验配师沟通,进行必要的参数调整。